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

[地科每日一圖] 2008-04-12-日柱

MY TRANSLA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EPOD

日柱, sun pillar

北緯35度的契羅州立公園(Cheraw State Park)丘比特湖面倒映著日落時的美麗日柱(sun pillar)景象。日出或日落時,若有上百萬個近乎水平飄浮於天空中的細小片狀冰晶,一同反射太陽光,就會形成像是從太陽本身發射出的一道柱狀光線奇景,這道光芒通常延伸5-10度的視角(10度大約是伸長手臂後的拳頭寬度)。

觀察日柱,需要到天氣比較冷的地方(高緯度地區、高山上)才容易成功。如果你夠幸運的話,說不定還能看到月柱呢。更多的資料可到Atmospheric Optics,或觀天入門參考。

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

[地科每日一圖] 2008-04-11-英國倫敦的環天頂弧

MY TRANSLA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EPOD

環天頂弧, 日戴, circumzenithal arc

英國倫敦的彩虹難道就比較厲害,可以倒掛在天空中嗎?或者這張照片是故意從水面上拍攝彩虹的倒影呢?其實這個玩意可不是彩虹,而是環天頂弧(circumzenithal arc, CZA,又稱為日戴),來個顧名思義「環‧天頂‧弧」—環繞在頭頂正上方的一段弧線,有如天空的微笑標記,雖然它不算是一個罕見的現象,但是知名度卻遠遠比不上彩虹。

環天頂弧是陽光穿透大氣層中的六角片狀冰晶,折射出一道以天頂為中心,約1/4~1/3圓弧狀日暈現象,因為折射角度的關係,所以只有發生在太陽的仰角高度不超過32.2度的時候,其中當太陽高度約在22度時,可以見到最明亮的弧喔。Atmospheric Optics網站的圖清楚標示出小小白點的太陽位置,以及環天頂弧出現的地方,該網站介紹了其它暈相及豐富的資訊及照片,中文資料也可斟酌參考。

日暈

若你想一睹其芳姿的話,在氣候比較寒冷的地方(可以去高山、緯度較高的國家,或者冬天時),趁著藍天白雲的好天氣(晴空中帶有薄薄、羽毛狀的卷雲最棒),約在日出後兩小時內,或者日落前的兩小時間,多多抬頭望向天頂,尋找這七彩的燦爛笑容吧。

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

[地科每日一圖] 2008-04-10-星形樹狀雪晶

MY TRANSLA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EPOD

雪花, snowflake

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照片中的雪花才落地四分鐘,非常的新鮮呢,乍看之下覺得這一堆是同樣的星形樹狀雪晶(stellar dendrite snow crystals),不過請你仔細看,每片雪花的形狀都有些許差別,因為它們在天空中的生成史都不一樣,所以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喔。此外雪花掉到地面的過程中歷經昇華作用,落地後快速與其它同伴撞擊、黏結在一塊兒,所以每片雪花看起來更不一樣了。

真的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雪花嗎?若要以非常科學的方式討論,就必需先定義「相同」的程度,如果是到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的超級小雪晶程度(屬於剛生成階段,10的-6次方的微米大小),那就有可能發現看起來一樣的雪晶。但是那些漂亮、複雜的較大雪晶就絕對長得不同,它們的形狀可是有10的158次方的變化方式(1的後面寫158個0那麼多耶),要兩片雪花長得一模一樣的機率大約是你連續中樂透頭獎26次的機率哩....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雪花的有趣秘密,不妨跟我一樣去逛逛SnowCrystals網站,除了一長掛美麗照片外,還教你怎麼做「雪花化石」喔!

discoaster, snow其實海底也有像左圖一樣的雪花片片呢,但它可不是由水組成的喔,而是一種超級小藻類的鈣質殼體(也是10的-6次方微米大小),基本上這個物種(Discoaster,中國譯作盤星石)已經滅絕了,它們存在於一千多萬年以前,所以你能看到的都是從海底地層中挖上來的化石,不過當然要用顯微鏡才看的到啦,否則你就只能對一團團沙子、泥巴發呆。

[修][Taiwan-Picture] 2008-04-10-Vapor

MY DESCRIP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FotoZon-台灣每日一照

【Vapor by HS @ Hehuan Mountain = 天馬行空 by HS @ 合歡山】

Taiwan-Picture of the Day, Cloud


Where is Hehuan Mountain?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

[地科每日一圖] 2008-04-09-紐約雪景

MY TRANSLA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EPOD

snow

紐約Brewster如夢似幻的華麗雪景照片,注意下雪時即使是有點灰暗的天空,卻總是看起來比陸地上的雪明亮一些。2007-2008年的冬天,不只有中國遭遇五十年來最大的暴風雪襲擊,美國東北部(威斯康辛州到新英格蘭區北部)各城鎮的降雪量亦紛紛刷新最高紀錄。

多虧高爾的推動,讓全球人的們開始更注意氣候、環境變遷的議題,若對每年氣候或海洋異常現象有興趣的朋友,可到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(NOAA)國家氣候資料中心,看各種研究結果,要是你覺得看那麼多很煩,建議一年去看個一次圖文並茂的年度異常報告,關心一下地球的健康狀況囉。

以下是"最新"的2007年總整理圖(NOAA從2001年就開始每年彙整成這樣的圖,一目瞭然):

氣候變遷, climate change

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

[地科每日一圖] 2008-04-08-死谷沙丘

MY TRANSLATION PRACTICE — Source:EPOD

叢樹沙丘, coppice dunes

美國加州死谷中綿延的叢樹沙丘(coppice dunes, or nebkha)。這些沙丘的形狀不但受到風吹和地形起伏的影響,也跟當地的植物種類有關,例如在美國西南部最主要的植物是摩門茶(mormon tea)及豆科植物,因為這兩種植物的根部札得夠深,才能夠在如此乾燥的環境中獲得稀有的水而不會渴死。

「Nebkha」這個字是從北非來的,專門指這種受到風吹而讓沙粒在某一株植物旁邊堆成一團的沙丘,這類沙丘通常比較穩定,附近的沙子不會再容易被吹走,請你試著想像自己如果是一粒飄浮在廣闊沙漠中的小沙子,好不容易抓到一棵植物躲在它的庇蔭之下,是多麼的幸福,多麼不想再繼續流浪啊,所以可以體會那種穩穩抓住安全島的心情了吧?

叢樹沙丘在沿岸地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它們可以阻擋暴風造成的大浪(尤其在高潮時刻),或許也可以稍微抵擋不斷上升的海平面,這類沙丘在埃及東邊的西奈半島,和東非的肯亞已經成為重要的人工再造林手段,最後讓你想不到的是,就連美國軍隊也有研究呢,有圖有真相,嘻嘻。當然大英百科也可以參考參考。

最後,美國死谷在哪兒哩?


檢視較大的地圖